English

雪域“诃子”结硕果

——四十年来我国藏医药学发展侧记
2000-07-20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田延辉 陈光曼 我有话说

2000年国际藏医药学术会议主席措如·次朗干了60多年藏医,如今担任西藏藏医学院院长、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常务副会长。谈到解放以来,特别是西藏民主改革40多年来我国藏医药学发展所取得的显著成就,老人说:“现在不光是全国,连外国人都开始了解藏医,使用藏药,藏医药有这么好的发展局面,我就是明天就去世,也心满意足了。”就像这次会议的会标“藏药之王”诃子在藏药中被广泛使用一样,40年来藏医药学也在雪域高原遍结硕果。

历史上藏医药学的发展速度并不是很快,在西藏民主改革前,全区6个地市仅有3所官办藏医机构,从业人员仅数十人,明显带有主要为贵族阶层服务的痕迹。新中国成立以后,藏医药的发展得到了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重视与支持,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截至1998年,西藏、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省、自治区的几个主要藏族聚居地区已开设藏医医院57所,有床位1488张,职工总数2308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669人,民族医药人员1117人。

目前在西藏,以拉萨为中心的藏医服务网络已基本形成,其服务可覆盖全区大部分地区。在全区3000多名乡村医生中,能够运用藏医或藏西医结合手段进行防病治病的约占45%。藏医平均门诊量已超过同级医院西医的平均门诊量,基层藏医机构除承担常见病、多发病诊治外,还承担卫生防疫、计划生育、妇幼保健和卫生宣教等任务。青海省自1985年以来,用于藏、蒙医事业的各项专款和配套资金达2500多万元,先后为藏医医疗机构配置了X光机、显微镜、心电图机、超声波诊断仪、胃镜等现代化的诊疗仪器及各类藏药加工设备,使许多传统的诊疗技术得到了发扬光大。在四川、甘肃、云南等地的藏族聚居地区,藏医药也为提高当地群众的健康水平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藏医药教育正在逐步走向正规,以高中等学历教育和在职进修培训为主、民间师带徒教育为辅的格局已经形成。西藏自治区藏医学院自1989年正式成立以来,现已成为了藏医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自治区还设立有学制6年的日喀则边雄藏医学校、山南松赞藏医学校、阿里冈底斯藏医学校和昌都藏医学校;1987年开始筹建的青海藏医学院,也已开始招收藏医本科学生;而在成都中医药大学和甘肃中医学院,也先后开设了“藏医大专班”或藏医系;除了高、中等学历教育外,各地藏医院和卫生学校也经常举办各种形式的藏医培训班,积极承担基层藏医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

藏药的开发与生产也有了前所未有的新发展。由江苏省投资5200万元援建的西藏自治区藏药厂改扩建工程,使自治区的藏药生产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九五”期间定点建设的青海省藏药制剂中心也为提高藏药的科研和生产水平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而各地藏医院和综合医院藏医科,也大都建有小型的藏药厂或制剂室,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牧区群众缺少药品的困难。

1992年,在国家有关部门的支持下,与西藏山南地区藏医院合作建立的北京藏医院正式成立。1998年,国家有关部委进一步作出了扩建北京藏医院的决定,要把北京藏医院建设成为“以藏医为主,民族医、中医、西医结合,医疗、科研结合”的具有民族特色的高水平的民族医疗科研单位,在中央政府和北京市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2000多平方米的新门诊楼已经开诊,其他扩建工程也正在实施中。北京藏医院的成立并不断发展,充分体现了我国对民族医药的高度重视,也充分体现了我国的民族政策。

我国正在积极实施的西部大开发的伟大战略,为包括藏医药在内的民族医药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极好的历史机遇,而积极开发和充分利用民族医药资源,也必将为加快我国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促进西部开发战略的实施作出积极贡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李振吉说:“我国将建成一批疗效突出、特色明显、功能齐全、管理科学的民族医医疗机构,形成一定数量的临床疗效显著、学术水平较高、人才结构合理的民族医专科(专病)基地,基本满足少数民族地区及各族人民对民族医药服务的需求。”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